《中国制造2025》提出了制造业升级的宏伟目标,主要路径是核心技术突破,局部高端产业突围,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(两化融合),提升生产效能,全面带动制造业产业链升级。
相较于核心技术突破和两化融合两个待破的命题,制造升级所需要的高端蓝领工人缺口已经成为隐忧,亟待解决。且鉴于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,短期内弥补的难度还在持续增大,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视。
那中国高端蓝领工人的现状如何?根据权威机构向我们测算,目前中国制造业工人数量为5000万—7000万,高级蓝领概率为5%左右,比照欧美发达国家高级蓝领占制造业就业人口总数达40%的概率,中国高端蓝领大约有30%的缺口。
10年以后即中国制造业计划进入工业强国的年份,中国的产业工人有望达到一亿人,按照比例推算,中国制造业高级蓝领工人的缺口将扩大到3000万人—5000万人左右。也就是说,中国制造业要想在10年后进入工业强国的行列,至少要新培养起3000万—5000万的高级蓝领工人。
隐忧来自于,中国并没有健全的途径培养这些高级蓝领工人。在过去30年,中国有2.7亿农民工进城务工,且大部分集中于低端制造业和低端服务领域。中国低端制造业的产业现状也没有对其技能提出太高要求。
如今,中国提出制造业升级的需要,互联网全面介入未来的智能生产模式,对未来工人的技能要求提出了新的标准,隐藏的矛盾开始显露。
在中国,职业技能培训院校曾经被寄予培养高端工人培育的厚望,是中国专业工人培养的“国家队”,但这么多年以来,职业技术院校和教育仍未迎来自己的春天。
职业技能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源普遍不足,我们走访了全国6所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发现,最近5年,上述龙头院校平均每年的生源增长下滑率在20%左右,且生源的质量普遍较低。与之相比,本科院校的录取率节节攀升,这加剧了职业院校生源不足的困境。这些有过大学经历的毕业生,很难接受生产一线工人的角色。
教育能力落后是中国职业院校普遍的问题,专业的实习设备跟不上制造业工厂的实际情况也是顽疾。在职业技校,实习设备就是教材,某所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职业院校负责人告诉我们,其学校教学和实习设备已经15年没有更换。
教师的缺乏是第三个问题,职业院校的教师编制都是当地教育局确定,本身名额有限。其次,在教师招聘方面,也面临很多问题,很难找到优秀的年轻教师。
这三个原因加起来造成了目前职业院校普遍教育水平低下的现状。我们获得的一份权威报告显示,2012年—2014年,全国高职院校就业率平均公告水平超过90%,但专业相关度(专业与就业)仅为62%,就业满意度更是低到54%左右。
多家制造类企业向我们反映,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的一线员工平均年龄已经逼近50岁,这批老一代工人将在未来5—10年逐步退休。他们留下的缺口有一部分将由工业机器人代替,但制造业75%的工作需要靠手工完成,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,高端产业工人的断层压力已经非常大。
改变这一现状显得很急迫。德国“双元”制的培训体系正在被国内借鉴。日前,广东工业大学和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已经就在中国开展“双元制”教育达成合作。
所谓“双元”制,即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工人,学生一半时间在校上课,一般时间在企业实习,最大限度做到学习阶段与就业无缝结合。此外,德国还有法律予以保障,按照德国劳动法规的规定,企业在招工签订劳动合同后,必须送到职业院校进行培养,否则即为违法。
“双元”制教育的中国版为校企合作,即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,合作办学,这种模式在中国已经数量众多。但问题是,中国大多数企业缺乏长远且稳定的人力资源规划,不愿提前规划工人培养,也不愿承担太高的教育培养成本,校企合作更多满足于企业临时性的用工需要,再加上缺少法律规定,中国的校企合作大部分流于形式。
需要国家下力气改变的是,劳动工人的社会地位问题。目前,中国一线制造业工人普遍工资较低,工作环境恶劣,全社会对工人的尊重程度也亟待提高,“劳动关荣”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口号。
此外,还有一项技术性措施有待推进,即职业院校和技校的组合。我国目前官方的职教体系分为两类,一类是大中专职业院校,归教育部门管理,另一类是职业技校,多为校办企业如蓝翔技校,归劳动部门管理。前者面临教学资金和设备不足的难题,后者面临教育体系不合理,成本过高的压力,二者的合并在坊间一直被期待,但仍需要国家爱政策层面予以推动。
对于中国的一线产业工人来说,他们的上升空间还需要被进一步打开,能够在社会上取得更多认可。举例说明,目前公务员和村官的报名是否可以把学籍要求降低,给这些产业工人提供一个新出路值得探讨。否则,一进生产线就意味着一辈子只能和机器打交道的现实,也会让制造业也失去吸引力。
当然,制造业要全面升级,需要大量的高级产业工人,远不是上述技术性措施能解决的,根本上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,提高劳动工人的社会地位。我们所强调的是,未来10年,中国职业技校必须从上述技术性措施做起,唯有此才不会在10年后遭遇高端蓝领工人断层的危机。